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Sci. Adv.: 否定直觉的发现,聂军胜团队揭示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坡粉尘堆积快反指气候湿润

知社 知社学术圈 2019-03-29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知社·今日

直觉上,人们普遍认为黄土高坡的粉尘堆积与亚洲的干旱化相关。是否真的如此呢?今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亚洲干旱化与高粉尘堆积速率在第四纪前存在不耦合关系》(Pre-Quaternary decoupling between Asian aridification and high dust accumulation rates)的研究论文,对此做了否定的结论。这一工作深化了亚洲粉尘产生机制的认识,协调了海陆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化不一致的矛盾,请看知社视频介绍及文后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33cv76q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作者Alex Pullen制作)

在寒冷的冰期,亚洲内陆气候干旱,导致下风向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具有高的粉尘堆积速率。而在温暖的间冰期,亚洲内陆干旱化减弱,导致粉尘通量降低。这是北半球冰期周期性的出现之后、第四纪期间气候记录揭示出的模式。

然而,聂军胜教授这篇论文发现在北半球冰期周期性的出现之前,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高的粉尘堆积速率对应东亚气候变湿,跟之前的模式相反。另外,这段时期的古气候指标对比表明高的粉尘堆积速率不是来自中亚干旱区粉尘贡献增多,而是来自降水增多造成河流对东亚老地壳物质(对应上图白色椭圆区域)剥蚀能力的增强所致。这一发现说明在北半球冰期周期性出现以前黄土高原和北太平洋的粉尘堆积速率不能用来指示亚洲内陆干旱化,由此解释了亚洲内陆古气候记录和北太平洋粉尘堆积记录揭示的亚洲内陆干旱化不一致的矛盾。这项工作受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资助。

延伸阅读

聂军胜教授曾由于解释黄土高原土从何来入选2015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他2015年的文章是针对北半球冰期周期性出现之后、第四纪沉积的黄土进行的物源分析。这篇文章是之前工作的延伸,是探讨北半球冰期周期性出现之前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


这项研究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有借鉴作用。目前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已经上升到400ppmV以上,第四纪期间的任何时期大气二氧化碳都没有达到过这个水平,距今最近的大气二氧化碳达到这个水平的时期是在约3百万年前的上新世期间。这篇文章研究的时间段包括上新世,因此这篇文章的结论对理解未来气候的变化可能具有借鉴意义。有意思的是,上新世期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增强,粉尘通量变得越来越大,导致大洋中浮游植物快速生长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这一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北半球冰期的周期性出现。因此,未来气候变暖如果导致季风降水持续增多的情况下,聂军胜教授针对上新世时间段发现的这一季风—粉尘—二氧化碳负反馈机制可能最终导致气候变冷。


原文链接: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2/eaao6977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

扩展阅读

 

沙子谁没玩过?上海交大把沙子玩上了Nature!

原子水平揭示氢如何使金属遭到破坏

今日Sci.Adv.: 高兴森等揭示高密度纳米点阵列中可控铁电拓扑畴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